伊思奖学金|缘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前后,胡仪贞、裴壮吾、吴禄成三位前辈校友分别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捐赠,共计人民币伍万元整,希望捐赠资金能用于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了传承与发扬前辈校友与上外建校的初心精神,伊思(источник )奖学金由此创立,旨在表彰理想信念坚定、志存高远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大一新生并支持俄欧亚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
伊思奖学金|创立人
设立伊思奖学金的三位校友前辈均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现上海外国语大学)最早的学员。作为与共和国同行的一代人,俄语一、二期校友历经风雨沧桑,始终初心未改,怀揣着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为我国的外交、外事、外贸、军工等事业奉献了青春与激情,在那个壮丽的年代里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伊思:取自音译俄文单词nCTO4HNK(源泉,根源,初始)、中文词意为思念、缅怀,“伊思”之名与俄语老校友们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情怀相一致。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都已是耄耋老人,但他们仍然心系母校,关心俄语专业的建设与青年学子的成长。

上海俄文专修学校 现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现上海外国语大学)
伊思奖学金缘起之裴壮吾先生
裴壮吾,上外一期校友,1930年5月生,江苏省泗阳县人,汉族,副译审。1952年2月,裴壮吾先生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军事班毕业。

图为裴壮吾前辈 受访者供图

裴壮吾先生参加抗美援朝所获奖章 受访者供图

裴壮吾先生参加抗美援朝所获奖章 受访者供图
伊思奖学金缘起之胡仪贞女士
胡仪贞,上外校友,1934年9月生,浙江邮县人,中共觉民,编南。胡仪贞女士于1950年3月考入华东军大学习,并于1952年3月转业到上海俄文专修学校继续学习俄语。

右3为胡仪贞女士 受访者供图
伊思奖学金缘起之吴禄成先生
吴禄成,上外二期校友,1924年8月生。于1950年进入华东革命大学(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
“我希望能在体育强国的征程上再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点滴的力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辈子无怨无悔。”
——吴禄成

图为吴禄成先生 受访者供图
结语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但是光阴流转,总有一些有关传承的记忆在岁月深处熠熠生辉。就如三位校友前辈在途经了大半生的风霜后,仍回到最初的起点设立的这份奖学金一样。他们不仅为上外的未来,更是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输送着绵延不绝的希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已不仅限于培养纯语言技能人才,更需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家国情怀、中国观点、世界眼光,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出众外语能力的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此专项奖学金,能更好地勉励青年学子在本科学习伊始就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以上外俄语老校友们的初心精神感召激励成长,就像三春绿树,又如初冬暖阳,用孜孜的光明,照耀万物生长。